您现在的位置:

日常养生 >> 正文 >

养生从拒绝寒凉饮食开始

  中医认为,身体靠阳气的升发保持健康活力,而生活中经常饮用或接触寒凉的食物则容易损耗阳气,对人体保健非常不利。北京军海癫痫病医院

  下面,我们看看,哪些食物是寒凉的呢?

  1、水果蔬菜,饮食有法

  水果大多是属于凉性的,诸如西瓜、梨、脐橙等,很多减肥的女孩子,常常不吃主食,而以水果、蔬菜为主要食品,日久同样会出现阳虚寒盛的诸多症 状。我们在临床上可以看到,很多减肥的女孩,多数会出现痛经、月经量少、月经后期甚至闭经的情况,就是因为不食谷物、肉食等主食,而大量食入水果、蔬菜的 缘故。这样一来,不仅没有五谷、肉类补充阳气,人体的阳气得不到补充,而且大量的水果、蔬菜又会不断损伤人体的阳气,最后发生阳虚寒盛,这种寒邪留滞于子 宫内,形成“宫寒”,出现一系列的月经失调的病症。因此,水果也不是吃得越多越健康,水果的食用也要有节制,一是适量食用,一天一只水果,如苹果、梨等即 可,一是空腹时不要食用,最好在饭后吃。

  2、绿茶,饮之有度

  再就是绿茶了。同样是茶,红茶的性质偏温热,而绿茶的性质偏寒凉。绿茶有清热去火的作用,严格说来,适度地饮用确实可以使人体的上部,如咽喉、 口腔、头目等清爽舒适。但凡事就怕过度,《内经》说“生病起于过用”,再好的东西,如果用得太过了,也会造成损害。绿茶是凉性之品,喝的太多,比如有的人 一天到晚,都把着一把茶壶,一天下来,能喝几暖瓶的茶水,这样大量的水、绿茶,就会削伐人体的阳气,导致阳气的不足。这种饮茶方式,对人体健康来说是弊大 于利的。

  同时还要注意,茶水不能空腹饮用,空腹饮用茶水,茶的寒凉之性会直逼下焦,损人真阳。很多人空腹饮茶后都有心悸、头晕的症状,就是体内阳虚水泛的一种表现。

  正确的饮茶方法,应该是在饭后,饮茶3、5杯,这样既有助于消化,又可以清解火热,而对人体没有损伤。

  3、冷饮,请敬而远之

  首先是冷饮。到了夏季,很多人为了消热避暑,会饮用大量的冷饮,男性会大量地饮用冰镇啤酒,女孩则嗜食冰激凌、喝冰镇饮料,一般人又都有吃冰镇 西瓜等的习惯。这些寒凉之气进入人体后,为了对抗这些寒气对人体的损伤,人体就要耗伤大量的阳气,这样人体的阳气会不断地受到消耗。从这一点来说,冰箱的 发明,实在是弊大于利的一种科技发明。

  4、晨起一杯凉开水的误区

  不知从何时开始,我想至少有20年左右了,开始流传这种保健方法:早晨一杯凉白开,可以调节内分泌,同时,还有润肠通便的作用。一时间大家纷纷 效仿,晨起饮用凉白开者甚众。但从临床调查来看,很多晨起喝凉开水的人,在几个月、半年之后就会逐渐出现阳虚的诸多病症,女孩子会出现痛经、月经后期、甚 至闭经,男性则出现胃病、关节疼痛、性功能降低等,有些人还会患上过敏性鼻炎以及其他缠绵难愈的病症。因为,晨起空腹时,直接饮用凉开水,会大伤人体下焦 阳气,这种保健习惯,实在是害人不浅。

  我有一个病人,是一位32岁的男士,因为过敏性鼻炎来就诊。那时是9月份,刚到秋季。他每天晨起喷嚏连连,清涕不止,同时还伴有眼睛瘙痒、流泪 的症状,尤其不能吹一点风。刚刚30岁,他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脱发,头顶部头发稀疏,说每天掉头发上百根,同时,还有性功能减退等现象。这些现象已经出现 2年,有逐渐加重的趋势。我给与温补阳气的药物治疗,6剂后眼睛发痒、流泪、鼻炎等皆消失,因自感药效明显,所以坚持在我那里服药。后来他提出了一个疑 问,说我的身体本来很好啊,你看我的工作也不是很累,并且,他说,我不吸烟、不喝酒,也不存在房事过度,他说怎么会这两年身体衰退的这样严重。我就仔细询 问他的生活习惯,不饮酒,不嗜冷,没有房事过度,最后,实在找不出原因了,我告诉他饮食方面注意什么,说别喝冷饮,别吃太多水果,也别喝太多凉水。他表示 接受。在他看完病,已经走到诊室门口时,突然转过身来问,那我早晨起来那杯冷水还能喝吗?我说你早起还喝冷水?他说是啊,喝了3年了,不是说那是生命水 吗?哦!我终于找到了他身体阳气虚衰的原因。

 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基本上有些明白了,晨起空腹的时候,喝凉白开,也会导致寒凉之气直逼下焦,伤人阳气,对人体的健康是不利的。

  5、海鲜,请食有节制

  在饮食物中,除了象冷饮这种直接能感受到的低温寒冷之品,还有很多食品、饮品,虽然感觉上去温度并不低,但是按照中医药属性的划分,却属于寒凉 之性,如海鲜类。在海鲜类产品中,除鱼、虾、鲍鱼等极少数属于温热之性,大部分均是寒凉的,象螃蟹、蛤蜊、生蚝等。这些生物,由于长期生活在冰冷的海水 中,自然容易形成寒凉的性质,所以,像螃蟹类的海鲜,一是不能吃太多,二是吃的时候一定要蘸着姜汁等食用才行,这样可以用姜汁的温热制约一下它的寒凉之 气。有的人一吃螃蟹,就会出现胃痛,原因就是螃蟹的寒凉之性,损伤了胃阳。

© http://jkcp.qgzcd.com  豆掰菜谱网    版权所有